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世界地球日:南水北调东线守护绿色长廊

时间:2018-04-24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根据联合国提交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全球约有36亿人口住在缺水地区,而这一人口数量到2050年可能增长到48亿至57亿之多。届时,人类将面临水资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根据联合国提交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全球约有36亿人口住在缺水地区,而这一人口数量到2050年可能增长到48亿至57亿之多。届时,人类将面临水资源缺乏的威胁。对此,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发起“绿色未来因水而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

云图片

我国水资源岌岌可危,保护生命之源迫在眉睫。事实上,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经过半个世纪的反复调查论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的“源头”起,一条干线总长1467千米的输水线路,把滚滚的长江水由南向北引至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截至目前累计调入山东省水量超过26亿立方米,运行4年多来,每年向山东调水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正在进行2017~2018年度供水工作,将调入山东省境内水量10.88亿立方米。 随着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干旱的北方地区,南水北调东线这条“黄金水道”,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东线活水清源 实现三大生态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主要是缓解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并为向河北、天津、雄安新区、北京供水创造条件。运行5年来,南水北调对地区生态的改善是功不可没的。

一是改善水生态环境。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山东泉城济南多年以来的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7.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只有1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生态用水与生活、生产用水和保持泉水喷涌的矛盾尤为突出。

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竣工通水,每年可为济南市调引1亿立方米长江水。南水北调工程在枯水期向城内河流强渗漏带补水,完成了补源水源由单一地表水向多水源补给,补水周期由短期阶段补源向全年常态补源的巨大转变,为保持济南泉群持续喷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据悉,截至目前,济南市利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分别向卧虎山水库、兴隆水库、小清河、兴济河和玉符河、大涧沟等重点渗漏带生态补水13868万立方米,有力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二是支撑地下水压采。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按照国家规定要逐步关停南水北调供水区超采地下水设施,逐步用南水北调水源替换超采的地下水资源。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为南水北调用水腾出市场容量,发挥工程综合效益,而且能够从根本上遏制地下水超采局面,持续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

同时,逐步涵养的地下水资源还可作为战略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为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江苏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通过自身挖潜、节水管水、优化配水等方式,大力推进地下水压采工作,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山东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5~2025)》,南水北调受水区涉及地下水超采的9个市、36个县(市、区),已全部编制完成当地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获市级政府批复,正督促整治方案实施。

三是服务航运。历史上京杭大运河通航只能到达济宁以南,而且因南四湖干旱缺水造成断航事件时有发生,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航已通达山东济宁东平湖,增加里程60.5公里,为东平湖直接通航至长江创造了条件。而且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输水维持了湖泊、河道水位稳定,给持续性航运提供了关键保障,有效避免了断航带来的损失。

水利风景区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

     “建一座泵站,竖一处景观!”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形象面貌的不断提升,南水北调工程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景观,也跻身为所在地政府发展当地旅游业的一张重要名片,带来显著的旅游效益。

在规划建设阶段,南水北调江苏段注重把工程与水文化有机结合。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洪泽站工程已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宝应站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淮安市借力南水北调力推退圩还湖,着手将白马湖打造成新的风景名片;淮安和宿迁两市在洪泽湖周边岸滩堤坡整治,提升规划层次的同时,突出洪泽湖作为南水北调重要调蓄湖泊的新内涵,使洪泽湖风景区焕发新的生机。除此,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地方政府打造水利风景区的有效依托。

南水北调山东段同样如此。曾经被称为“酱油湖”的济宁太白湖重现诗情画意。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济宁太白湖新区2008年确定在老运河入湖口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老运河人工湿地工程位于太白湖东北侧的滩地和南侧滩地区域,项目占地总面积约3823.5亩。老运河人工湿地属于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控制单元,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的生态保障。工程于2010年11月全面开工建设,2011年全部完成,2012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老运河人工湿地工程没有刻意地人为雕饰、造景,而是保留了湿地的原生态,用现有鱼塘、坑塘及湖滩地在不同的水深处分别种植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植物带的优化配置,构建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一定水质净化能力和美丽景观效果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发现170余种野生鸟类,东方白鹳、大天鹅、小天鹅、震旦鸦雀、小鸦鹃、水雉、黑翅鸢等珍贵鸟类在湖区周边筑巢繁衍,老运河人工湿地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淡水水产基地和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让太白湖景区于2013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优质水质成就东线绿色长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关键问题是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入河量须削减29万吨,削减率为82%;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这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甚至被一些专家视为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针对严峻的水质情况,国务院制定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为落实规划,苏鲁两省以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截污导流工程为重点,把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水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保证工程水质通水前达到规划要求。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昔日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见底、鱼鸟成群的生态绿色廊道。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曾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绝迹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麻坡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在湖中重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