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 >

“相互保”颠覆保险行业?别这么幼稚了好吗?

时间:2018-10-24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这几天,很多客户问支付宝推出的“相互保”怎么样,索性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说这款被支付宝炒到天上去的另类保险。 昨天晚上,朋友转发了一篇某公众号的文章,这文章极尽吹捧之

这几天,很多客户问支付宝推出的“相互保”怎么样,索性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说这款被支付宝炒到天上去的另类保险。

昨天晚上,朋友转发了一篇某公众号的文章,这文章极尽吹捧之能事,好像“相互保”一推出,就可以颠覆整个行业,终于有一家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了。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极具煽动性的画风:

“相互保”颠覆保险行业?别这么幼稚了好吗?

果然,在支付宝巨大流量的带动下,在不专业的媒体一股脑的吹捧下,在吃瓜群众不明真相的推波助澜下,“相互保”在推出短短几天之内,加入人数突破了700万人,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内,突破2000万人也不在话下。

果然,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一切,真相往往会被淹没。

“相互保”颠覆保险行业?别这么幼稚了好吗?

先说结论:“相互保”有一定价值,而这种价值也仅仅是“聊胜于无”而已,其先天的无解缺陷决定了它完全无法取代重疾险的价值。

那么,“相互保”到底是个什么保险?

它本质上是一个保费不确定的定期消费型重疾险。这里面有四个关键词:重疾险、定期、消费型、保费不确定。

重疾险:被保险人确诊首次患“相互保”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相互保”的承保公司信美互助按约定给付相应的保险金。

定期:40岁以前为30万保额,40岁到60岁为10万保额,60岁以后不保。

消费型:该保险没有任何现金价值,退出不会有任何返还。

保费不确定:这是它与传统保险最大的区别所在。传统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先收取保费,发生风险后再由保险公司理赔,保费是确定的。如果实际发生的理赔低于保险上市前的精算设计,保险公司的利润就会增加;反之,保险公司的利润就会减少甚至亏损。而“相互保”先不收保费,一旦发生理赔,理赔款和保险公司收取的管理费由全体参保人员分摊。所以,它的保费是不确定的。

重点来了,“相互保”到底存在那些方面的硬伤呢?

第一、“相互保”无差别性收取保费是不公平的。

本质上讲,“相互保”是非常接近保险起源的一种形态,可以说是保险的一种“返祖”。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遇海难时,为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大家看,“相互保”是不是跟这种形态很相似?

然而,如果这种形态是最佳的方案,保险就不会进化到今天这个样子,一直按照这种风险均摊的原则不就行了,多简单哪?而真相是:这种均摊原则隐含着巨大的不公平:你的船专门往危险的地方去,每次运的货又特别多;我的船质量更好,行驶的路线又更安全,但又不敢说完全没风险,所以我也需要保障,但我凭什么跟你承担一样的费用?

“相互保”则面临同样的尴尬:张三今年50岁,李四今年40岁,这两个人从年龄上看发生重疾的风险差距是很大的,但在“相互保”里,他们得到的保障和付出的费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而如果又有一个王五,今年39岁,他跟李四又形成了不公平,两个人每年付出同样的成本,王五得到的保障是30万,而李四得到的保障只有10万,请问李四到哪里说理去?

年龄还不是最大的不公平,最不公平的在于健康状况。我看了一下,“相互保”的健康告知非常宽松,举个例子吧,一个肺结核病人,只要他两年内没有连续住院超过15天,都可以加入获得保障。那么,一个带病投保的与一个标准健康人士,发生重病的风险概率,差距是非常大的。然而,按照目前这种无差别费率,事实上就形成了健康人士对风险人群的一种单方面捐助。

第二、“相互保”很难解决“逆选择”问题。

什么叫“逆选择”?在人身保险中逆选择表现为,有病者要求参加健康保险,职业危险性大的人要求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死亡率高的人要求参加死亡保险等。每增加一例“逆选择”,就会让全体投保人增加一份风险费用。

而任何一件事情,一旦游戏规则确定,那么参与游戏的各方就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相互角力和博弈。以往的博弈,来自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而这个“相互保”,制定规则的支付宝和信美互助反而站在一边看戏了(因为他们反正要收取理赔款的10%管理费,稳赚不赔),变成了投保人之间的互相角力。而投保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只能把裁判权交给了上帝视角的支付宝和信美互助。

我在前文中已经明确说明,由于“相互保”的健康告知过于宽松,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排除一大批健康状况根本不符合商业保险投保规则的人带病投保,这样一来,赔付风险将大大增加,而所有的赔付都是由全体投保人来共同承担的。

这还不包括故意或无意隐瞒告知的,如果这样的参保人多了,以信美互助这样一家新公司的人力物力,有没有能力对每一起理赔进行详尽的核实调查?即使有能力,它又有没有这个动力?毕竟,理赔的多少完全不影响信美互助这家公司的利益,理赔越多,反而它的利益更大,因为收取的管理费越多。你看,这样的规则是不是有问题?

第三、投保人要承担的费用可能没有想像中乐观。

“相互保”宣传中说,每一起赔付,平均每个投保人承担的费用不超过0.1元,如果超过了,则由保险公司承担。唉哟,乍一看上去,多好啊,把投保人承担的费用控制的这么低。

但是,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每起赔付投保人要承担多少钱,因为按照目前700万人的规模,每起赔付最高30万,分摊到每个投保人只有4分钱,怎么可能超过0.1元而需要保险公司来承担?所以信美互助开出的这个承诺是一张空头支票。

关键在于每年会发生多少起赔付?如果每年有10万分之一的人发生理赔,每个人需要分摊的费用就会超过300元,如果更多呢?当然,理赔概率我是不懂的,没有发言权,这是精算师的专业范畴。信美互助的精算师声称:按照他们的精算,平均每个投保人一年要承担的费用大概在100多元,但是也有很多精算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最高的甚至算到了600多一年,如果按照这样的费率,已经远远超过了保到60岁的消费型定期重疾险的费率。这还没有把逆选择的风险考虑在内。

“相互保”颠覆保险行业?别这么幼稚了好吗?

我不是精算师,“相互保”最终一年会让每个投保人承担多少费率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给大家一个现实的参照物:我自己加入泛华保险的“E互助”已经一年多了(跟“相互保”的性质很相似),“E互助”只保癌症和意外,我一年付出的费用大概在120元左右,而“相互保”保的是100种重大疾病,理赔概率比“E互助”要大很多,相应的,每人每年承担的费用绝对比“E互助”要高。

第四、“相互保”把投保人撂在了风险高发期的半路上。

众所周知,重疾高发期是40岁以后,特别是60岁以后。而“相互保”40岁以后的保额就只有10万,请问10万对于身患重疾的病人来说有多大意义?到了60岁,重疾发病率最高的时期到了,好了,“相互保”不保了,请你退出吧。

假设一个25岁的年轻人,相信了前面那篇公众号所谓的“相互保颠覆整个保险行业”的文章,参加了“相互保”,而不买商业重疾险,一直缴费缴到了40岁,发现每年的钱都没少扣,保额却从30万直接下降到10万,而且到60岁就要强制退出。这个时候他慌了,想给自己买一份商业重疾险,但此时已经体检出了中度高血压,几乎所有的重疾险都买不了了,请问他要找谁说理去?

第五、绝大部分“相互保”的投保人都很难长期坚持下去。

没办法,这是人性决定的。今天你看到“相互保”的参与人数爆涨,那只不过因为还没有开始扣费,3个月等待期过后,当理赔慢慢开始发生,就会有一大批人退出。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我们工作室去年销售的大量短期消费型保险,今年要续费的时候,工作人员打电话苦口婆心的劝说,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不再续保。

泛华的“E互助”也面临同样的局面,大量的用户加入“E互助”,但第一笔充进去的钱慢慢扣完以后,就不再充值了,不充值扣费,保障也就失效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不管是消费型保险,还是“E互助”,每年费用也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弃保呢?道理很简单,“风险”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不亲身经历是没有痛感的。很多人缴了一年、两年、三年后,啥事也没发生,光交钱了,就变得无所谓了。

所以,买保险是不能给自己留下“反悔下车”的机会的,你的每一次反悔下车,事后再想上,是不一定上得了的。我自己最近加保定期寿险,因保额过高,保险公司要求体检,结果因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胆固醇偏高被拒保了,我找谁去说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没有主动退出,但是又不续费,支付宝将在5天后将你强制退出,并且会扣你的芝麻信用分。

“相互保”颠覆保险行业?别这么幼稚了好吗?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全盘否定“相互保”的价值。如果你的健康状况不符合商业保险的投保条件,那加入“相互保”总比裸奔强(你看,我都下意识在建议你逆选择了,当然,如果所有人都按我的建议去加入,“相互保”就会玩不下去了);或者你本来就想献一份爱心,那每年付出个几百块也无伤大雅,还能得到一份保障,虽然这份保障非常有限,而且无法伴随终身;又或者你已经买齐了商业保险,再加入个“相互保”增加一点保额,那也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认为“相互保”就能替代重疾险,我就问你一句:

你是不是彪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