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以第三范式的全新方式思考人类创新

时间:2021-01-11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读书交流会问答 近日,应搜狐集团精准销售部总经理余兰女士的邀请,极客、诗家、学者周宏桥教授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办了《半面创新:创新

——《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读书交流会问答

近日,应搜狐集团精准销售部总经理余兰女士的邀请,极客、诗家、学者周宏桥教授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办了《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读书交流会,现场分享了新书的成书历程,为现场的书友和粉丝介绍了半面创新学说的体系概要及理论架构,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半面创新”的落地方法。

在读书交流会上和会后,周宏桥教授针对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作出了解答。

1.《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这本书的创作历程是怎样的?

我这本书整整写了13年,从2008年一直写到2020年,一共出了5个版本。前2个版本的书名不叫《半面创新》,从第3个版本起才正式命名为《半面创新》。所以,如果从以“半面创新”命名算起,目前出版的《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是第3个版本,但是从整个创作历程来看,其实是第5个版本。

那么,为什么要花13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呢?我的座右铭是“惟精惟一”,出自《尚书Ÿ大禹谟》,阳明先生《传习录》中这么解释,“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惟一”就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一生只为一件事而去。”也就是一个人要有一个大的志向,然后全身心贯彻始终去专精在这个“一”上,不断地“惟精”去逼近“惟一”。这个“惟一”对我而言就是写出传世作品,这个“惟精”的主要过程是教学相长,我从2009年开始,在教育领域主要是给EMBA上学位课,最多时在16所985大学商学院;在培训领域主要给国内外500强企业和优秀创业企业上课或他们的创新产品评审,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案例和各种观点。因为知识是个人视域的一种经验,所以通过接触不同个人的观点,你就会发现很多不同观点的交融或碰撞,而不仅仅是自己的视角。所以在“惟精”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对我创作这本书的帮助是最大的。

2.《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与之前的几个版本相比,有什么区别或者突破吗?

人类的一切知识来自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然后经验之上,可以抽象为体系,也就是结构。最后在结构之上,是思想、是概念,于是知识是概念的结构化的体系,书中用“形而上”“枢而中”“形而下”表达这三个层面。其中,“形而下”是实践、器物、工具、流程、技术等,“枢而中”是结构、体系,最后要抽象出“形而上”的思想与概念。

因为我本人是做软件出身的,架构设计是软件架构师的基本功,所以我将软件中的架构设计应用到创新领域,我就给“半面创新”设计了一揽子比较缜密的结构,如三层架构、虚拟机、多线程控制等。但在“形而上”的思想层面,一直没有突破。直到2020年三四月份在新冠疫情期间写作过程中,我才豁然顿悟,于是才有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这个版本《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这个版本算是一个“大成”,因为它同时涵盖了三个层面——思想层面、结构层面、工具层面如何落地。它可以说是一个终极版,以后即使有“形而下”层面与时俱进的案例变更,但在“形而上”思想与“枢而中”结构层面,基本上算是完成了。

周宏桥,《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3.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与其他的创新图书相比,本书在写作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的基本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由最小集合的简单性组合而成的,如同大千世界、缤纷万物,都是由一百多个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当然要找到这个最小的简单集合,以及找到组合方法的全集。在这本书里,我把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人造物的新陈演替过程视为一个连续过程,然后对这个过程进行计算仿真。

所以这本书采用了人类第三大思维范式——计算思维。我们知道,人类的前两大思维范式是归纳和演绎,近代科学就是奠基在这两大范式基础上的。1946年计算机诞生,直到30年后,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计算范式才开始出现,它是介于演绎与归纳之间的崭新的科学方法,其实质在于它不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验,而是对自然过程进行计算模拟仿真,目的在于获得某些新发现、新灵感,再通过演绎论证与实验验证来进一步确证。

计算范式起初只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到现在还没有扩展为人类级的范式,但已扩展为科学界的范式,我们看到,过去二十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成果大都是基于以上三大范式。本书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首次以计算思维切入人类创新。

我将人类创新分为“开宗、立派、好产品”三个量级,作为一个学者,当然希望开创新学术、创立新流派,即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言的“接着说”,而不是照本宣读的“照着说”之境。我觉得很幸运的是,作为IT科班出身者,计算思维入骨附髓,是我的日常思维,我能用计算思维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重新思考人类创新,回答“创新创造何以可能”的人类大问,旨在创立一个新学说——创新的可计算学说,开创一个新学派——创新的计算主义学派。

4.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跨界,除了计算机的部分,还有很多诗词曲赋的内容。您认为中华的传统诗词文化与创新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在这本书“枢而中”结构层面的核心是计算机编程模型,即“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而“半面创新”的基本算法“起承转合”就是来自诗词创作方法。其中“起”是原创;“承”是量变,量变跨过阙值可能引发质变;“转”是任意方向的转变,而在所有的转变中,180度的求反,即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给人的创新感最大;“合”是综合,包括系统、子系统、要素等任意维度的综合,而在所有的综合中,“相反相成”给人的创新感最大。这个“起承转合”的灵感正是来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诗词曲赋的创作方法就是“起承转合”。

之所以有这样的跨界,同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出自书香门第,生长在大学校园,从小受到严格的诗书训练,至今还能背出上千首,其中我最崇拜的杜甫能背出两百多首,并且剖析了他的全部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自己也从事诗歌、诗剧的创作。中国是全球最爱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全球最爱诗的民族,千年诗史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将诗人比作“企业”,诗人用平仄押韵等格律“技术”,以起承转合等“架构设计方法”,创新创作了诗词“产品”,则诗人的集合传承为中华文明之千年“行业”。本书正是基于中华古典诗法“起承转合”,并赋予其新的哲学内涵,将其作为“半面创新”的基本算法,并在之上开发出复杂的组合算法,如“建跨否重”等。

同时,我还将求善的商业、求真的学术、求美的艺术等领域的基本问题与人类行为模式抽象为“数据结构”,并将大脑的四大思考过程原始直觉、感性直观、理性思维以及想象力进行条分缕析的精确线程控制,从而设计出“半面创新虚拟机”计算模型,由此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学说,我认为它们都是大道相通的。

5.为什么取名“半面创新”?“半面”的含义是什么?

在课堂上就很多人老是问我这个问题。其实,为理论的命名至关重要,我想起这么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要直抵创新创造的本质。本质的探求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理性分析,通过形式逻辑的抽象;一种是艺术直观,或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纯粹直观,原则上无需逻辑过程而通过直观来把握本质。“半面”是我对创新创造的过程、手段与结果的一种本质直观。

在思索与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对创新创造之本质的直观就是“半面”。因为天道半缺恶圆满,天道的本质不是“满”,不是“圆”,不是“全”,而是“半”,是“缺”,是“憾”。圆满是一种非稳态,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所谓“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宇宙人生的本质是半缺、是不圆满、是不全面,而“半面”则是一个常相常态。中华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所以创新创造如同宇宙人生,也是永无止境、虚半为上,永远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路上,不可能达到一个圆满的状态,这就是我最初的舍变求常的本质直观。

然后在创作过程中,我通过理性逻辑也把书中的创新创造大模型做成了“半”字模型和“面”字模型的样子,于是“半面”成为一个“必然的普遍形式”,“半面”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构”,从而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半”字模型和“面”字模型

最后,如何求取创新?在今年写作第5个版本的过程中,我用到了微积分的思想概念,对人类创新的连续过程进行切割,这个切面也是一个“半面”。科研好像是微分的切割,创新却像是积分的求和。科研需要切割到不可再分的原子,创新的耦合可基于原子或子系统,“半面”术语用于抽象这两类切割,然后通过“起承转合”、“建跨否重”等算法就可以前向或后向进行推演。

以上就是“半面”的几层含义。我认为“半面”一词完美地诠释了创新创造的本质,即组成构件是“半面”,创新的过程是“半面”,创新的结果依然是“半面”。一言以蔽之,创新永“半”无止境!

6 . 您在书中提到,半面创新学说的开派初心是“既能诠释过往创新,更能预判未来创新”。您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半面创新学说可以如何做到这一点?

不妨举一两个例子吧。例如2018年年底,我和长江商学院EMBA第27期的张利东同学晚饭交流。利东是今日头条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大致说了他们的创业过程。我说不妨用半面算法来推演网络新闻产品的演进历程。在中国“起”是瀛海威,“承”是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采用推送模式pushing,就是编辑在网上推荐什么链接,消费者就点开阅读什么;但是理想态是消费者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而不是生产者让你读什么你才去读什么;所以百度的“转”是反者道之动,即采用拉动模式pulling,消费者主动搜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主动搜索需要预先知道相关的词汇,并且搜出来的结果是碎片化的信息,不胜繁琐。按照半面算法推演的下一代产品在“合”的部位,即根据消费者的“pulling”而由生产者来“pushing”,这就是基于算法与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驱动的模式,也正是“今日头条”试错试出来的路子。

网络新闻产品的起承转合

再举个例子。因为IT是我的专业,在课堂上我常会对其各个子行业及其演进用半面算法做推演与预测。2019年10月我给长江EMBA第33期授课时正好讲到腾讯的案例,我如是推演:腾讯的基因是熟人社区,所以对之求“反”一定成功,即陌生人社交,那是腾讯打不到的阴影部位,例如陌陌;同时半面算法预测在求“合”处是一个成功位置。当时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嗨起来了,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人”等等;其中一位叫王倩的同学说,应该是我们“脉脉”目前中国最大的职场社交网,王倩是其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其实如果将腾讯视为“A态”,陌陌视为“B态”,则这个“合”的C态是既A又B,非A非B,当然有很多维度,如豆瓣、知乎、抖音等都在C态。不妨继续推演,二次递归,就是将A态的腾讯,B态的陌陌,C态的脉脉、豆瓣、知乎、抖音等视为一个巨系统,提炼出它们的共性,例如一个共性是它们都是B2C,再对之求“反”,所以B2B是一个成功位置,如阿里的钉钉。根据算法继续推演,B2C与B2B的“合”态将是下一个创新的成功位置,如此不断递归迭代——创新永“半”无止境。

用半面算法推演网络社交平台的演进

最后,在读书交流会结束之际,周宏桥老师还为现场的书友和粉丝送上了签名书籍,并与书友合影留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