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 >

神奇的【雷丸】 民族的骄傲-河西雷丸片!

时间:2018-08-27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素闻雷丸“不过张掖不灵,不到张掖不齐”,但始终对这句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间必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这次寻根探源之

  素闻雷丸“不过张掖不灵,不到张掖不齐”,但始终对这句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间必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这次寻根探源之行。

  【雷丸】之祖:  甘肃张掖雷丸渊源于一山一人。一山,即汉唐时的“丝绸之路”、中西文化的黄金通道——河西走廊;一人,即被后人尊崇为“张天师”的道教始祖张道陵之孙——张鲁。这一山一人便是张掖雷丸之祖。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敦煌、张掖、武威等历史文化名城。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药材集散地,被称为“西北药市”。

  我们既感叹河西走廊的鬼斧神工,也感慨它是一个天然药场,吸引了许多道学名家、丹术家来此结庐养生、采药练丹,逐渐成为道教名山。东汉建安七年,道教始祖张道陵之孙——张鲁来到河西走廊采药行医,布道练丹,并传在此得道白日飞升,被后世尊称为“张天师”。

  张天师是河西走廊采药洗药、炮制药材的第一人,被后人敬为张掖医药业的奠基人。自然而然河西走廊也成为张掖雷丸的祖山。由此算来,张掖雷丸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张天师撰成的《炼丹术》被后世张掖药界奉为准则。张掖药界雷丸“炮制规范”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遵《炼丹术》,辨地道”。

  【雷丸】之灵: 行走于街头巷尾,谈及张掖雷丸之灵验,市民无不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仔细品味坊间传说、认真考证史籍记载,觉得明朝时期朝廷采购张掖雷丸供御医为皇族治病之用、以及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治疗腹胀之说最为权威,最有信服力。

  清顺治四年,顺治皇帝龙体欠安,腹胀如鼓,久治不愈。后传御医杨山号脉诊治,杨山一惊,顺治帝得的可是臌症(即现在所称的腹水),且胃部有“包块”(即现在所称的肿瘤),此恶症为不治之症,杨山自然不敢多讲,只能采取“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之疗法,开出药方,注明用“张掖雷丸”,并向皇帝保证只需三周即可好转。太监吴阴阳就近抓药,没有用张掖道地雷丸,顺治服后未见效,龙颜大怒。杨山探其究竟,从药渣中雷丸的厚度、色泽发现其不是张掖道地雷丸,遂按原药方抓张掖道地雷丸药材三周用量,皇帝服后腹水消退,包块也不断缩小……顺治大喜,脱口而出“真是药不过张掖不灵啊”!顺治皇帝当即下旨:今后宫廷一律用张掖道地药材。圣旨传来,张掖雷丸身价百倍,被视为珍品,“雷丸不过张掖不灵”因此流传全国。

  【雷丸】之都: 张掖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绝句,就是形容张掖之美之富。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地带的张掖,则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西魏(535-556年)时期,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城市;隋代(581-618年)时期,张掖成为经营河西和西域的大本营,民族贸易异常活跃。609年,隋炀帝西巡,亲自在张掖主持有西域27国使臣、商贾参加的“万国博览会”。

  唐代张掖即辟有雷丸药墟,至宋,已成雷丸药市,到明代,则有雷丸药码头之称,而清代,张掖已成为“南北川广雷丸总汇之所”,在药界已开始流传“雷丸不到张掖不齐”这句话了。现在,张掖仍是全国最大的雷丸专业药材市场。主产于河西走廊的雷丸道地药材源源不断的汇集于张掖,张掖由此成了全国最大的雷丸集散地,长盛不衰……

  河西制药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市,注册商标为“河西牌”,取河西走廊之意,2008年该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该厂共生产300多种药品,其中以“河西雷丸片”最为著名。中药材市场自古就有“甘肃雷丸在河西,河西雷丸在张掖”的佳话,意指甘肃的雷丸主产于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道地雷丸的主要集散地在张掖。

  新中国成立后,张掖药材市场体系日渐完善,张掖已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构建河西走廊中心城市的目标正在实现。张掖工业园区甘肃河西制药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