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被勒令回家补寒假作业坠亡:孩子留遗书将500元压岁钱给爷爷奶奶

时间:2019-03-09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它———直到最后一分钟。”然而中国少年自杀率颇高,总是让人惋惜这些曾鲜活的生命。 下午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它———直到最后一分钟。”然而中国少年自杀率颇高,总是让人惋惜这些曾鲜活的生命。

下午四点,工作间隙我看到一则新闻:男孩被勒令回家补寒假作业后坠亡,将不到500元的压岁钱留给最惦念的爷爷奶奶。

开学第一天,男生因寒假作业没有写完,被班主任要求回到家写作业;

第二天他佯装身体不适,让妈妈帮忙请假,实则是在补作业;

第三天上了一天学,却又被老师叫回家补完再来上学…

01

男生心理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第四天尝试割腕,最后在家附近坠楼身亡。

他连续留下四封遗书,分别写给姐姐、姨妈、父母和爷爷奶奶。

刺痛我的,是他给父母留下的话,他说: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一个自认为“父母讨厌自己”的孩子,内心该有多不快乐呢?

可他并没有责备父母对他心理上的疏忽,甚至安慰着所有人,只怪自己没能达到大人的期望。

在给爷爷奶奶的信件中,他写道,因为自己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并把过年收到的“利是钱”留给了两位老人,就此绝笔。

02

被勒令回家补作业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孩子走上绝路是长期畸形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

我没有见过一个被父母无条件爱着,在家里有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的孩子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绝望到生无可恋,因为家里温暖的孩子心中有光,有着值得活着的牵挂和信念。

这样说有些残酷: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从孩子遗书中把压岁钱给爷爷奶奶而不是爸爸妈妈,说明了什么?说明平时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不如和爷爷奶奶亲,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管理多,沟通相对少。

03

我们先来看看几组数据——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数据来源:“北医儿童发展中心”)

不知道各位看到这些冰冷的数字,是否能感受到寒意。

虽然关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孩子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健康成长。

但仍然希望家长能明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的心理健康程度远比应试教育分数重要,不要在学习成绩上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学会倾听,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的交流;不要把“爸爸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以后只能靠你了”等话放在嘴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而已经自杀了的孩子,大多数都曾发出过信号,只是被家长忽略了。我们应学会识别孩子情绪崩溃,在自杀前发出的信号:

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周围的人交流。

孩子的表现与往常不一样。

孩子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达到了父母的期望,父母很高兴,孩子却表现得很平静。

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表现得非常平静。

受到父母的家暴后,表现得异常平静。

孩子对特别喜欢的事情,表现出留恋与不舍。

孩子会与特别喜欢的小动物表现得特别亲。

孩子会写遗书。

孩子对特别喜欢的人表现好。

孩子会去向特别好的伙伴告别。

孩子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追求,对人与物冷淡。

与父母或老师激烈争吵后,单独离开。

在没有达到父母或老师期望值后,受到父母或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家暴。

从未受到过挫折的孩子,遇到挫折。

从未受到过批评的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的严厉批评。

从未享受过家庭温暖的孩子,受到打击。

每天只会读书,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孩子。

从来没有受到父母老师表扬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辱骂与老师的歧视。

在父母与老师的眼里,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孩子,孩子的分数不高,就会受到父母与老师的辱骂、殴打。

孩子缺乏自信心,父母与老师从来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而是指责、辱骂与殴打。

家长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发展阶段,有差异的谈论死亡。让他们知道如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朦胧期: 0-4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对“分离焦虑”等物理空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很少主动提出对于死亡的疑问。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该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与孩子谈起死亡,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感受期: 5-9岁

学龄前的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是出于好奇或者别的原因,经常会问到家长一些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家长朋友不应该恐慌,更不能吓唬孩子。

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性,兴趣各有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成为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人。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意义,让孩子觉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发展-成熟期: 9-1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这时家长不应该通过编造的童话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意义”“价值感”的追求之上。

而大多数父母,热衷于教孩子如何赢,却没有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活下去。尤其是,平庸地活下去。

所以,父母们请记住:别再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别再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恶语相向,别让孩子受委屈了无处哭诉,别让孩子无助的时候,想到最好的解脱是死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